大多数茶喝的是味,极少数喝的是韵,因而韵变得极其珍贵。
自2009年的湾弓起,我被韵惊艳,从而提升了对茶的认识,韵,变成了大滇七星必须具备的品质。
在十余年的制茶工作中,我发现,新茶的韵,多半产生于生态环境好的茶地里,从几十年荒废的茶山到原始森林密林中,良好的生态环境下,韵就那么无可捉摸的产生了,带来了极其美妙的享受。
然而,近年来,更多的是感觉到韵的消失,越来越多的名山茶,逐步丧失了韵。茶山生态环境在变化,高山密林也逐步变成了一片片茶园。量,是极具增加了,而韵,则以更快的速度消失了。
记得十年前,我们开玩笑说,喝有韵的茶,一入口,就是原始森林的气息,现在呢?喝起茶来,我们谈论的只是某某土豪村,以喝包装纸上那个昂贵的名字为荣,早已经忘了茶真正的味道。
从味到韵
韵,有很多种,我认为天韵,是最珍贵的韵,来自极微小产区带着森林气息的茶韵,是为天韵。天韵,才会让我感觉普洱茶的美好,这一点,正如我首次吃过遮放贡米毫目稀一样,立刻觉得原来大米并不仅仅是用来填肚子的。
天韵之难,在于生态,天韵之难,在于和人性对立,记得在2009年我们谈论湾弓的时候,说的是几十棵树,十几公斤茶,今天我们在谈论弯弓的时候,是以吨来计算。人性会毁灭世间最美好的东西,同时,会增加数百倍数量的东西来代替,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。
天韵变得越来越弱,哪怕是同一片茶地的茶。因此,有茶友质疑现在大滇的某些茶,茶性弱于当年甚多,拿2020年的茶王树和2013年的茶王树相比,不用比,我们都知道。所以,我们现在不在谈论韵强不强的问题了,现在是有没有的问题。
这是我们这一代制茶人的喜剧与悲剧。我们在2009年~2013年间,从深山中发掘了天韵,却在以后的岁月中,看着它慢慢流逝,逐渐消失。我品尝过了新茶阶段最美妙的茶韵,也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做过那些茶库存消失为零。
寻找天韵,尽力留下来,不再在五年十年后忘韵兴叹。前几天喝2017年的同庆河,对比最近的,只能一声叹息,用2017年的,对比2010年左右喝到的同庆河,就不是一声叹息了,是连连叹息!
所以,2020年,寻找天韵,命名天韵,是大滇使命。无比干燥的春茶季,算是一个有利条件,而疫情阻挡了很多人上山,是另一个有利条件。耗尽资金,收购未来不可再得的茶,也是一件合适的事。毕竟,网上报道,疫情以来,欧美国家印的钱超过了过去五千年,可预见,货币的大幅贬值又将到来。
耗时半年有余,用我认为最合适的工艺炮制出来,去除青味,让最纯粹的天韵激发出来,盲喝之下,老茶客惊叹,最挑剔的同行也露出了震惊之色,这也就意味着,是时候公诸于世了。
然而,我仅仅只想分享给跟随大滇多年的会员和粉丝,每人一片357克的茶,大部分的货,我还是会放入昆明仓,不再重蹈2009年弯弓的覆辙了,所以,不要奇怪,这个茶,若干年后你还会看到我还在喝,还有整件的货!
万吨普洱与我何干?有天韵,足以!